跟进式幼儿园园本教研指导
首先,老师之所以讨论不起来是因为主持人的提问教师没有准备,临时思考又想不出什么,没有把握所以不说话。其次,观摩记录表的使用让老师无所适从,老师们反映说表格内的内容比较多,一边看活动一边写也记不了太多,不知道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。另外我们也发现,主持人对教研程序的高控制让老师没有了思考的时间,经常是抛出一个问题,不等教师们展开讨论就赶快收口小结,进入下一个话题。针对以上问题,我们再次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改进建议。
1. 关注教师的原有经验和不同水平,提前充电,让教师有话敢说——提前引导教师自学相关理论。
在教研活动组织过程中,很多管理者有这样的困惑,即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,教师的原有经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、教育行为和教师的学习与发展。教师的原有经验,是伴随着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逐渐形成的,教师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新的经验。
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原有经验,只有了解教师的原有经验,才能激发教师的主动学习。“教师的主动学习是一个以自身原有经验为基础,在教育教学实践中,通过亲身体验不断主动建构新经验的过程,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。”因此,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前,让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,了解教研的内容,搜集相关资料,将理论、观念与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对接,带着自己的经验和困惑、问题参加活动,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自信心和主动性。
2. 关注教师的参与感受,及时调整支持性材料,让教师有话想说——调整记录表使之便于操作。
在很多教研活动中,往往以教学活动的观摩作为研究的载体,现场看,看后评。一次教学活动包含的关键点很多,教师在看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所看内容与本次教研讨论的关系,看就变得盲目,在看后的研讨活动中也很难把握重点。教研组织者可以为教师设计与本次教研主题相关的观摩活动记录表,引导教师在看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边看边思考,既为之后的教研讨论做准备,又便于主持人有侧重地将研讨深入进行。
3. 关注教师的表现,适时分解重点提问,引导教师有话能说——让提问更明确并有层次。
在教研组织的过程中,主持人在围绕教研目标提出问题时,要细致观察教师的反应,如教师的表情、眼神、状态,以此分析教师对问题的理解情况。当发现教师出现茫然、不语、低头等消极状态时,主持人需要快速灵活地调整提问的方式,如将问题换一种说法表述出来,或将问题化解成递进式的小问题,让有层次的问题引领着教师一步一步去逐一解决,从而提高教研的效果。
4. 关注教师的发展差异,引发教师的反思意识,让教师有话爱说——鼓励观点、肯定想法、借鉴经验。
为使教师在自己专业成长的不同时期都能够获得适宜的发展,增强他们的教研能力,我们有必要采取分层培养的管理制度。首先可以通过访谈、问卷以及案例分析等,认真辨析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,确定新手型、经验型、骨干型教师三个层次,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,使教师对自己也有准确的专业发展定位;其次,在各个管理层面如业务学习、教研活动、教学评优等方面,为教师提供不同的管理支持,如将教育活动评价由“统一”改为“分层”,结合教师的工作年限和最近发展区,采用评价指标相同但评分标准不同的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,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找到自我评价的“坐标轴”,为其在实践中自主开展教学研究和理性反思明确方向。
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整,试图实现对教师多角度的关注,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本质。